虎,俗称老虎、大虫,被人称为百兽之王,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另一种是狮)。野外个体可长达3.38米、重388.7千克。[1]虎是掠食性肉食动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黄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已知老虎在野外可以生存到26岁。雌性老虎平均一次生二至四只幼崽,并且每两年可生一次。幼崽很难生存。大约一半的幼崽寿命不超过两年。 中文学名:虎 英文名称:Tiger 别称:老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食肉目 科:猫科 亚科:豹亚科 属:豹属 亚属:虎亚属 分布:土耳其、中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 一百年前,老虎有八个亚种。其中三个亚种已经灭绝: 其余五个亚种是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印度支那虎 和华南虎,它们现在都已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虎(俗称华南虎)是其余五个老虎亚种中最濒危的物种,被认为是所有老虎亚种的起源。中华虎曾经是生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动物,但在过去的数千年中,人类一直将其驱逐出去,并逐渐退居到长江以南的偏远山区。它是一种高度适应性强的老虎,在人类占领了他们的最后一块土地-高山之前,它一直在繁荣发展。 四肢:虎的前后肢十分有力,且前肢较后肢更有力。因为有宽大的四肢,虎是为数不多的几种会游泳的猛兽。 毛发:虎的身体被满浅黄色到红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条纹,可与草丛背景融为一体,是很好的保护色。 耳朵:虎的耳背为黑色,上有明显的白斑,有科学家认为这有助于幼崽在野外跟随母亲活动。虎有敏锐的听力。 舌头:成年虎的舌头约30cm,正面布满角质化的倒刺,便于舔净猎物骨头上的肉。 大多数老虎的特征是带有黑色或棕色条纹的橙色皮毛,但是这些标记在亚种之间有所不同。例如,非常大的西伯利亚虎皮毛呈淡橙色,几乎没有条纹,而巽他群岛的较小苏门答腊虎皮则具有深色的,条纹浓密的毛皮。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在野外,老虎的条纹对于伪装很重要,它们的条纹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独特。因为它们会伪装,在长长的草丛和树木中会像移动的阴影一样出现。 除母虎及其幼崽外,老虎是独居动物。个别老虎在大片区域(也称为家庭范围)内漫游,其大小取决于食物的供应。老虎不会在其范围内巡逻,但它们会在几天或几周内用尿液和粪便标记自己的区域,以使其他老虎知道该空间已被占用。 虎的栖息地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2] 2002年,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签署中国虎野放计划协议,获许可将一些人工饲养繁殖的华南虎运往南非进行野化训练。通过将它们带出动物园,进行繁殖,让它们恢复狩猎能力并重新将它们带回中国,来扭转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命运。中国虎再引进项目由两个主要子项目组成:首先是中国虎再野项目,其次是中国中国虎先导再保护区。 该协议是中国政府及其保护计划的第一个协议,他们将从南部非洲的科学家那里汲取技能和经验,这些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几种物种从灭绝的边缘带回来,使这些种群成为可行的个体。可以回到他们以前的牧场,完成他们统治的生物群落。中国虎的保护工作将通过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独特的中国文化遗产而得到加强,这将有助于创造整体的生态旅游体验。 [1] 亨特·卢克, 「世界食肉动物」,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0691152288 [2] 谭邦杰,「虎」,科学普及出版社,1979年12月,ISBN 13051-1053